当前位置:首页>盐城文化>正文

记忆森林

时间:2025-09-29作者:盐城新闻网阅读:22分类:盐城文化

  在城北老工业区废弃的第三纺织厂,一个名为《记忆森林》的 multisensory art exhibition 正在悄然改变人们对艺术体验的认知。这不是一个传统的画廊陈列,而是一次深入个体与集体记忆深处的探险,一片由情感、光影与声音交织成的,可供漫步的思绪迷宫。

  走进这座被改造的厂房,高耸的空间与斑驳的墙壁本身就成为展览的第一个叙事者。艺术家团体“虚像编织”没有试图掩盖建筑的工业历史,反而将其作为创作的基底。空气中弥漫着旧机器润滑油与新鲜木材的混合气味,引导观众步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。展览的核心,是一件名为《流年似水》的大型光影装置。无数个老式菲涅尔透镜被悬吊在半空,缓缓旋转,当观众穿行其间,投射在墙壁与地面上的,是自己被不断拉伸、变形、重叠与碎裂的身影,仿佛时间对记忆的加工,既扭曲了原貌,又产生了新的、诗意的形态。

  “我们不想简单地呈现‘怀旧’,”展览首席构想师林岚在开幕前夕的媒体预览上这样解释,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展厅里显得格外清晰,“我们更想探讨的是记忆本身的机制——它是如何被筛选、如何被重构,甚至是如何被遗忘的。这片‘森林’里的每一棵树,可能都是你脑海深处某个被封存瞬间的投射。”

  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“回声殿堂”。这是一个完全由废弃的旧门窗搭建而成的环形结构,每一扇门、每一扇窗都来自这座城市不同时期、不同家庭的拆迁现场。观众可以推开任意一扇门走进去,耳机里便会响起一段与此门窗原主人相关的音频记录——可能是老人哼唱的童谣,可能是家庭晚餐的喧闹,也可能是深夜电台的絮语。这些声音碎片并非原景重现,而是经过艺术家的遴选与再创作,形成一种模糊的真实感,让参观者在触摸实物与聆听虚声的交叉体验中,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。

  “我推开一扇蓝色的木门,里面传来炒菜的滋啦声和一个小孩子的背书声,”一位年轻的参观者王女士分享她的感受,“那一瞬间,我好像不是在看一个展览,而是不小心闯进了别人家二十年前的某个黄昏,那种感觉非常奇妙,又有点伤感。”

  除了视觉与听觉,《记忆森林》还大胆引入了嗅觉与触觉的叙事。在名为《气味档案馆》的独立空间中,陈列着数十个造型各异的玻璃瓶。参观者可以打开瓶盖,嗅闻其中封存的气味:“雨后青石板”、“旧书页的霉味”、“外婆的桂花油”、“老式照相馆的定影液”……这些难以用影像记录,却深深烙印在记忆底层的气味,成为了唤醒往昔最直接的钥匙。而在《触知之地》,观众被鼓励蒙上双眼,用手掌去感知一系列不同材质的表面,从冰冷光滑的金属到温润粗糙的木头,触觉的探索剥离了视觉的优先权,让记忆以更原始、更身体化的方式浮现。

  艺术评论家张晓舟在观展后评价道:“《记忆森林》的成功之处,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技术炫技或简单的 nostalgia 贩卖。它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场域,在这个场域里,公共历史与私人经历、物质遗存与情感投射、主动回忆与被动遗忘,彼此碰撞、交融。它让观众从‘观看者’变成了‘漫游者’乃至‘共创者’,每个人的行走路径和感知焦点,都最终决定了这片‘森林’呈现出怎样的面貌。这是一种非常当代的,关于记忆民主化的艺术实践。”

  据悉,展览自开放以来,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。许多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他们时代的共鸣,而年轻人则对这种沉浸式的、可参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。展览方表示,他们计划在展期结束后,将部分装置进行改造,捐赠给社区中心,让这些承载着记忆的“树木”能以新的形式,继续在城市中生长。

  《记忆森林》不仅重新激活了一座被时代遗忘的工业废墟,更重要的是,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,去审视那些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、无数微小瞬间的集合。在这片光影摇曳、声息相通的森林里,每一个走入其中的人,都或许能拾起一片属于自己的、发光的记忆叶子,并在与他人的交汇中,照见一个时代的朦胧倒影。

上一篇:诺丁山

下一篇:谁是我们老爸

相关文章:

1.清宫秘史2025-09-29

2.深海越狱2025-09-29

3.深海之战2025-09-29

4.深度恐惧2025-09-29

5.贞子3D续集2025-09-29

6.贝尔女巫萦绕2025-09-29

7.请别相信她2025-09-29

8.谁偷了我的侉子2025-09-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