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本地要闻>正文

我会好起来

时间:2025-09-25作者:盐城新闻网阅读:18分类:本地要闻

  初秋的傍晚,天光还未完全褪去,空气里带着一丝凉意。老城区的“暖阳”社区活动中心二楼,那间挂着淡蓝色窗帘的房间里,陆续有人走进来。他们彼此点头示意,眼神里有种不言而喻的默契,安静地围着一张原木长桌坐下。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,没有明确的议程,也没有喧闹的寒暄。晚上七点整,坐在窗边的陈明远轻轻清了清嗓子,目光扫过在场的十几张面孔,用他那带着些许沙哑,却异常平稳的声音开始了:“大家好,本周,我想分享的是,‘我会好起来’。”

  这句话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这个由普通人组成的特殊圈子里漾开涟漪。这里,是“希望角”——一个由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心理互助团体。它的成员背景各异,有退休教师、年轻的公司职员、带孩子的母亲、小店经营者,他们因生活中各自不同的困境而走到一起,唯一的共同点是,都曾在某个时刻感到难以支撑,都曾在心底反复默念那句看似简单的话:“我会好起来。”

  陈明远今年六十八岁,退休前是位机械工程师。两年前,相伴四十年的老伴因病离世,将他的人生骤然劈成两半。“那段时间,家里安静得可怕,”他回忆道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面前的茶杯,“白天还好,忙忙碌碌,一到晚上,到处都是她的影子。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坏掉的零件,卡在那里,动不了。”儿子在外地工作,多次想接他同住,都被他拒绝了。他不想离开这个充满回忆的家,却又不知如何独自面对。直到有一天,他在社区公告栏上看到一张手写的便签,上面只有一行字:“如果你也觉得有点难,不妨周四晚上来‘希望角’坐坐。”下面画着一个简单的太阳图案。

  “第一次来,我就在门口徘徊了十几分钟,”陈明远笑了笑,“觉得有点难为情,一大把年纪了,还要来这种地方。”但最终,他还是推开了那扇门。迎接他的,没有过多的追问,只有一杯热茶和几道温和的目光。那天,他 mostly 是听着别人说,听到一个刚经历裁员的年轻人谈他的焦虑,一位为孩子的学业焦头烂额的母亲诉说她的无力。“我发现,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挣扎。那种‘就我最倒霉’的感觉,好像淡了一点。”

  “我会好起来”,这句话并非盲目乐观的口号,也非轻易说出的安慰。在“希望角”,它更像是一个实践的起点。成员们不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案,他们的核心活动是倾听与分享。每周,他们会围绕一个主题,比如“最近一件让自己感到微小成就感的事”、“一个支撑你的小习惯”或者就是本周的“我会好起来”,进行开放式的交谈。没有批评,没有指导,只有真诚的叙述和安静的陪伴。

  李娟是这里的“老成员”,一位三十出头的单亲妈妈。一年前,工作和育儿的双重压力让她一度濒临崩溃。“那时候,我对孩子都没什么耐心,夜深人静时常常自己哭,觉得未来一片灰暗。”来到“希望角”后,她开始尝试把“我会好起来”具体化。“辅导员(指最初的发起人)告诉我们,不要只想那个遥远的结果。要把它拆解,比如,‘今天,我能好好做一顿饭,就是好起来一点’;‘这个周末,我能陪孩子去公园玩一个小时,而没有中途烦躁,就是好起来一点’。”李娟开始记录这些微小的“好起来”的时刻,写在便利贴上,贴在家里的冰箱上。“看着它们一点点积累,心里好像真的慢慢有了底气和光亮。”

  这个团体的发起非常偶然。大约三年前,社区里一位热心肠的退休医生王大夫,注意到邻居中不少人面露愁容,但碍于面子或对正式心理咨询的顾虑,不愿寻求帮助。他便在自己闲置的车库里摆上几张椅子,邀请几位相熟的邻居过来喝茶聊天,无意中创造了这个空间。后来,参与的人渐渐多起来,社区居委会知道后,便将活动中心二楼这间闲置的房间提供给他们使用,并保持了其自发、非正式的特性。

  “我们这里没有专家,”王大夫强调,他现在已很少直接参与每周的聚会,将主导权完全交给了成员们自己,“我们相信,每个人内心都有自我修复的力量,有时候只是需要一点催化剂。这个催化剂,可能就是被理解、被听见的感觉。”他认为,这种基于社区的同伴支持,其力量在于真实和平等。“大家身份相同,处境或许相似,说出来的话没有距离感。一句‘我懂’,比任何高深的理论都更有力量。”

  当然,过程并非总是顺利。成员们的状态会有反复,有时有人满怀希望地来,下一次可能又变得消沉。但在这里,波动是被允许的,脆弱是可以展示的。张海,一位曾经创业失败、负债累累的中年男子,在“希望角”呆了快一年。他坦言,自己有过好几次觉得“没用,不想来了”的时候。“但每次,当你听到别人也说起他们的挫败,以及他们又是怎么一点点爬起来的,你就会觉得,自己或许也可以再试一次。”他最近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,虽然收入远不如从前,但他开始觉得,“还清债务”这个目标,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。“我还在路上,但我知道方向了。”

  “我会好起来”,这句话在“希望角”被赋予了动态的意义。它不承诺立刻摆脱困境,而是强调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前行、寻求转机的姿态和信念。它关乎接纳现状,也关乎积极行动;关乎个体努力,更关乎群体温暖。

  夜色渐深,活动室里的交谈声渐渐低了下去。成员们开始收拾东西,准备离开。临别前,他们像往常一样,不约而同地轻声重复了那句每周都会说的话:“我会好起来。”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回荡在房间里。这声音里,有陈明远对适应独居生活的坚持,有李娟对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努力,有张海对重建财务的信心,也凝聚着这个小小共同体所有成员对未来的微弱却坚韧的期盼。

  窗外,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,照亮了回家的路。对于“希望角”的这些人来说,前路或许仍有坎坷,但至少在这个夜晚,他们彼此印证了那句话的力量——好起来,不是一个终点,而是每一个“今天”都值得努力的方向。这个藏在普通社区里的角落,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,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,它默默地见证着,平凡的人们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,相互支撑,一点一点地,把生活重新捂热。

相关文章:

1.谁说我不在乎2025-09-29

2.消失的西德尼·豪尔2025-09-29

3.谁杀了斑比?2025-09-29

4.谢利2025-09-29

5.谁是我们老爸2025-09-29

6.张震讲故事合租屋2025-09-27

7.影子勇士1(原声版)2025-09-27

8.毛侠2025-09-27